中工娱乐

在科研和公益路上逐梦奔跑

来源:中工网
2024-04-17 13:33

苏召斌,中交天航局疏浚装备中心装备所技术经理。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为自己积累动能,实现了一次次新突破。

作为科研工作者,他瞄准科技前沿,在守正创新中攻克难关险阻、提升专业素养;作为公益志愿者,他永葆赤诚之心,在奉献互助中传递爱心温暖、感恩回报社会。他就是苏召斌。

绞刀耙头作为绞吸挖泥船的“铁齿铜牙”,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和封锁。苏召斌的“科研冷板凳”一坐就是十几年,他自学编程,独立建成国内首个绞刀耙头数据库查询系统,并参与到“天鲲号”“天鲸号”绞刀设计项目中。为了探究绞刀和耙头挖掘岩土的机理,他考取土木(岩土)工程师,系统研究硬质黏土、密实粉土的挖掘特性及切削机理,研制出单齿切削岩石装置,相关成果已支撑大国重器。针对绞刀破岩难题,他研发多款刀齿和齿座连接系统,打破国外技术壁垒,成为国际首款不用拆齿销的刀齿系统。他还提出空间定位方法和绞刀运动姿态的欧拉角表示方法,将刀齿定位效率提高10倍以上,为后续绞刀设计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
苏召斌参加中交集团第三期科技领军人才培训

苏召斌坚持对接现场需求搞科研,深入施工一线,解决技术难题,推动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。在毛里塔尼亚南部综合港口疏浚工程中,面对绞吸船在中长周期波浪下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,他依托多年技术积累,提出两种锚泊设备的结构优化和改造方案,完成了中长周期波浪施工的里程碑式技术突破。在香港三跑项目中,面对“运砂不能落地”的要求,他研究并应用了“一种挖泥船用水下砂料混合及输送装置”,为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还参与研制国内首艘绞刀功率500kW可拆装深水环保绞吸船“浚川”,为开拓湖库深水疏浚市场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;研究并应用河湖底泥高浓度疏挖及水上减容处理技术,参与研制太湖清淤一体化平台建设,产能为传统工艺2倍以上,挖掘浓度达到普通船的3倍。

苏召斌还在运动的道路上不断为自己积累动能。工作后他发现,运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,还有助于提高科研氛围。于是他将潜心科研的钻研劲也复制到运动场上,在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跑步、踢毽子等场地,都留下他矫健的身影。去年,37岁的他报名参加了天津马拉松,在42.195公里的城市道路上自由奔跑、挑战极限。“泰山压顶腰不弯,越是艰难越向前。科研人员必须要有这种不服输、敢打拼的精气神!”苏召斌说。

兴趣和热爱是苏召斌逐梦科研的力量源泉,责任与奉献是苏召斌热心公益的情怀所系。今年1月,他第22次无偿献血,这也是他参与献血公益活动的第17个年头,累计献血超过5000毫升,被所在社区评为“最美志愿者”。“我将在科研和公益的道路上一直奔跑,全力跑出不负时代、不负韶华、不负自我的优异成绩。”他说。

(天津工人报记者崔晓雪 通讯员于航健)

责任编辑:于小舒

媒体矩阵


  • 中工网客户端

  • 中工网微信号

  • 中工网微博号

  • 中工网抖音号

中工网客户端

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

马上体验

关于我们 |版权声明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4151598 |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:010-84151598
Copyright © 2008-2024 by www.ssanyi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扫码关注

中工网微信


中工网微博


中工网抖音


工人日报
客户端
×